黨的十八大至今,中央紀委網站共發布了124名國企高管被查處的信息,涉及領域分布于能源、冶金、金融、傳媒、汽車、運輸、軍工等多個行業,而能源、建設投資、通信領域分別占比25%、13%、12%,成為****的重災區。
綜觀諸多國企高管落馬的案件,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特點:壟斷行業比開放行業更容易滋生****,花錢的領域普遍比掙錢的領域更容易產生“蛀蟲”。其主要原因在于,壟斷行業往往都是涉及對國家重要資源進行經營管理的行業,例如石油、電力、通信等。所謂“物以稀為貴”,當市場中只有個別企業擁有這些稀缺資源時,那么管理這些資源的人也會變成“香餑餑”。與這些人搞好關系,便可以輕松拿下動輒幾千萬、上億元的工程項目,這無疑會給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。因此部分企業就會想方設法取悅一些國企老總,國企高管在巨額利益的誘惑下,不惜鋌而走險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國企的資源就像一塊大蛋糕,人人都想咬一口。梳理近年來的國企****案件,可以發現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一是以權謀私,****受賄。部分高管利用職務之便,在企業重組改制、投資并購、產權轉讓、招投標、物資采購、廣告業務等環節,營私舞弊,收受****,搞權錢交易,權力尋租。二是********,利益輸送。有的人通過定向關聯交易,為本人、親屬及特定關系人謀取不正當利益,以企業改革、市場開拓等名義,通過利益輸送,換取個人仕途晉升。三是奢侈浪費,假公濟私。有的單位高消費怪癖不改,辦會、接待、娛樂花費巨資,違反規定超標發放薪酬福利,或者實施不規范的股權激勵等。四是大權獨攬,獨斷專行。有的人為謀取私利,重大投資項目不進行充分論證,不履行規定決策程序,個人拍板決定;在選人用人上任人唯親,搞小圈子,導致個別領導人員“帶病上崗”,隱患嚴重。
國企之所以會出現上述諸多問題,成為****的重災區,其原因何在?首先是經濟體制上存在二元結構,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渡還不成熟,權力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痕跡與市場經濟中的商品交換同時存在,容易造成行政權力與經營活動密切交織。一旦把行政權力作為經濟交換的條件,就會導致權力的濫用和****。
其次,管理機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。盡管國企是經營性的企業,但其權力結構依然相對集中,層層任命的選人用人機制仍然帶有濃厚的行政化色彩。國企主要領導人的任命方式和市場化企業完全不同,仍由主管部門按等級授職,任命得準,企業就發展得好,反之就會弊病叢生。
此外,國企監管體制老化、僵化,存在漏洞。國企內部由紀檢、監事會、審計、工會進行監管,但這些部門的領導也都是由內部任命,這種“自己監督自己”的模式無疑使監管部門成了“擺設”。
實際上,國企****的根源無非是國企高管掌握著資源,而在資源利用和分配的過程中,制度約束相對不足。要解決這一問題,我們不妨借鑒一下收銀機的發明思路。
美國人詹姆斯于1882年在俄亥俄州開了一家小酒吧,由于地理位置好,酒吧生意不錯。但在經營過程中他發現有一些員工不誠實,會偷拿收到的錢。后來他換了一些看起來很誠實的員工,剛開始的時候還好,但過一段時間,丟錢的事情還是會重演。后來,他就明白這不是人的問題,是制度的問題,于是就研究發明了收銀機。把錢裝進箱子里,輸入密碼才能打開,貨物的金額都用票據打出來,收到的錢款和賣出的貨物一一對應,這樣就不會有人趁機占小便宜了。
“絕對權力導致絕對****”,國企高管走向貪腐之路,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,但制度存在的問題和漏洞,更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。唯有不斷完善各項管理制度,加強外部監督和制約,徹底鏟除****滋生的土壤,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國企****。